中國獲瓦良格號航母完整圖紙
2013-08-28 08:17:33 來源:新華網 編輯: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
據英國《簡氏防務周刊》網站8月2日報道,靠近上海的江南造船(位置 評論 新聞)集團長興島造船廠內的一艘艦船分段,很可能是中國首艘本土建造的航母的一部分。外媒對于中國裝備的猜測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參考意義,其信息來源也是良莠不齊。但對于很多網民來說,軍用艦艇乃至航母的建造是十分神秘的。所謂的“分段”和航母建造又有著怎樣的聯(lián)系?
從古代到近代造船,安放龍骨一般是船舶開始建造的標志。由于龍骨是船、汽艇或是小舟最重要的承重結構,位于船的底部,因此在過去的造船業(yè)中,安放龍骨一般都是造船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事件,意味著一艘新船建造的開始。建造者必須將龍骨鋼板在船塢或船臺中鋪好并精確定位,這樣才能夠從底層船殼開始,一點一點完成整個造船過程。但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現代造船業(yè),包括軍用艦艇的建造,已經采用模塊式分段建造方法。而過去的所謂艦艇龍骨,也變成了龍骨分段。以美國為例,現在標志航母建設的開始,是從切割(產品庫 求購 供應)第一塊鋼板開始算起。美國在航母開建儀式中,會專門邀請航母命名者的親屬、配偶來,把這些人的簽名都焊接(產品庫 求購 供應)在龍骨鋼板上。然后再把有簽名的鋼板和其他鋼板一起焊接成巨大的分段。以美國最新一艘“杰拉德福特”號航母為例,福特總統(tǒng)的女兒簽名的鋼板也就是50厘米見方的鋼板。但這艘航母真正的第一個龍骨分段,是一塊至少40米見方、重達數百噸的龐然大物。從技術上來說,這個分段屬于航母底層建筑,也是航母建造的中心點。后來所有的其他分段,都是以此為中心向四周和上下延展開來的。有些專家將之稱為“塔式建造法”。
因此從現代軍用艦艇建造工藝來看,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,當已經出現所謂的航母分段的時候,可能航母的建造早已開始。
蘇聯(lián)當時建造瓦良格號采取的是總段建造法,圖中每個航母模塊重量都超過1000噸。
前蘇聯(lián)建造航母使用的是總段建造法。例如“庫茲涅佐夫”號的建造就是以機庫甲板為分界線,上下總共分為24個總段。實際來看,美蘇在航母裝配上沒有實質上的不同。美國航母的建造,也是把小的模塊分段,在焊接車間內組裝成更大的總共161個“超級起吊分段”,盡可能來提高效率。其實蘇聯(lián)模式的“總段”和“超級起吊分段”意思差不多,只不過前者的重量要更龐大。例如美國的最大“超級起吊分段”有700多噸,而蘇聯(lián)最大的達到了1400噸。
美蘇建造航母關鍵的差別在于美國是船塢造船法,而蘇聯(lián)是船臺造船法。前者相當于海邊或者河邊,使用鋼筋混凝土加固,來挖一個大坑,把水抽干關上閘門,就可以造船,建造完畢再把水放進來將船移出。而船臺則是在海邊建一個斜坡,船建完了,順著軌道就可以滑入海中。在造船史上,船臺應該是早于船塢的。盡管船塢的造價更高,但好處是船塢能建造噸位更大的船舶。1934年英國建造3.7萬噸的“瑪麗女王”號豪華郵輪,從船臺下水后,出現了船體板架變形的重大問題,美英等國普遍認為船臺造船法已經不適用于建造超大噸位艦艇。因此美國10萬噸的核動力航母都選擇船塢造船。但蘇聯(lián)由于歷史和地理上的原因,對船塢造船一直重視不夠,反而繼續(xù)挖掘船臺造船技術。為了建造50000噸以上的“庫茲涅佐夫”艦,蘇聯(lián)特別改造了下水滑道和水下支架來保證下水安全。
2011年,俄羅斯宣布從法國購買4艘西北風級兩棲突擊艦。其中頭兩艘在法國建造,而后兩艘由俄羅斯建造。前面兩艘西北風級兩棲登陸艦,60%的工作由法國負責,而40%由俄羅斯負責。俄羅斯圣彼得堡的巴爾迪斯基船廠負責部分分段的建造,然后要把分段運到法國西岸圣納捷的大西洋造船廠進行總裝。然后再運到圣彼得堡安裝俄羅斯武器設備。根據協(xié)議,俄羅斯將進行后兩艘西北風級的總裝,但現有巴爾迪斯基船廠依然采用俄羅斯傳統(tǒng)的船臺建造技術,因此俄羅斯將在圣彼得堡以西32公里的科特林島建造新的船塢,這里將成為西北風級乃至俄羅斯未來水面艦艇的建造基地。俄羅斯這一舉措有點像中國昔日的長興島造船基地計劃。至于俄羅斯是否能夠恢復昔日蘇聯(lián)的大型水面艦艇建造技術,還要看俄羅斯的遠景規(guī)劃和投入力度。
除了美國和前蘇聯(lián)以外,法國、日本乃至印度,也都采用船塢造船法來建造航母或者“準航母”。首先船塢的大小是基礎條件,它的尺寸,特別是船塢的寬度決定了航母甲板的大小,例如建造印度航母的科欽造船廠和建造日本“出云”號直升機航母的橫濱造船廠的船塢寬度,都沒有超過60米,和美國建造核動力航母寬76米的大船塢相比就有了很大的差距。
從形式上看,現在航母等大型艦艇的制造,基本都采用分段模塊化組裝的方式。但技術含量的區(qū)別在于航母的總體設計水平和整個制造流程控制,而且兩者是相互滲透和影響的。航母越大,設計就越復雜。這種設計不僅意味著航母的大小和功能,而且還要必須能夠指導工程實踐。航母作為一個整體,要設計合理,滿足艦載機、人員等使用要求,而從不同模塊總段或者分段來說,要有利于擴大作業(yè)面、改善作業(yè)條件,減少制造誤差和提高制造效率。這里面設計的門道,既是長期生產實踐的結果,也是一國艦艇制造業(yè)最為核心的機密。從這一點來說,美國在大型航母的建造上遙遙領先其他國家。如果說美國邁出了一大步,那么蘇聯(lián)就只邁出了半步,而法國也就是小半步。像航母這樣的戰(zhàn)略級裝備,別國不會向你分享核心機密和珍貴經驗,設計建造牽一發(fā)而動全身,發(fā)生重大失誤很常見。法國在研制核動力航母“戴高樂”號時,出現大量失誤就是典型例證。不能說法國人設計不用心,而是這里面埋雷的地方實在太多。人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,但由于航母的超高造價,即便是法國這樣的發(fā)達國家,也不得不淺嘗輒止,沒有實力和魄力在大型航母建造之路上走下去。
前蘇聯(lián)已經發(fā)展出了“烏里揚諾夫”級核動力航母,但沒有最終完成。如果蘇聯(lián)依然存在,那么盡管“烏里揚諾夫”級核動力航母會出現很多失誤,但一直走下去也會發(fā)展出俄式航母的另一條路。但是歷史沒有如果。相比建造技術,現在美國更優(yōu)勢的地方在于牢牢壟斷著大型航母的設計和建造的經驗,從而間接控制著制海權,威懾所有美國海上利益的挑戰(zhàn)者。
對于印度和日本來說,建造大型航母除了政治上的風險以外,技術和經驗上的欠缺更是主要的問題。除了要有更大、更專業(yè)化的船塢以外,如何在輿論和經費的限制下,持續(xù)推進航母制造是中心環(huán)節(jié)?梢韵胍,日本和印度一旦制造大型航母,發(fā)生重大失誤的幾率很高,整個工期延誤、項目推遲所造成的資金損失可能達到幾百甚至上千億美元。在輿論大加譴責、公眾氣勢洶洶、政客推卸責任的氛圍下,還能不能堅持下去就很成問題。走出制造大型攻擊型航母這一步,并不是每個國家都能做到。